协会刊物

联系我们

贵州省钢结构协会联系方式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世纪城龙城壹号47-4号

手机:18111803710

网址 : www.gzsgjgxh.cn

《贵州钢构》创刊词

您的当前位置: 首 页 >> 新闻中心 >> 协会刊物

《贵州钢构》创刊词

发布日期:2014-12-25 作者: 点击:

【创刊词】

承载希望 超越梦想

                                             ——《贵州钢构》创刊词

在贵州省钢结构协会所有发起会员的支持与参与下,经过协会秘书处及会刊编辑部全体成员的充分酝酿和积极筹备,从发起到策划,从轮廓到细节,从立意到选题,从撰稿到编辑……到今天终于化蛹为蝶,在众多期盼的目光中,《贵州钢构》如期绽放。

当一个行业发展到需要自办一份刊物的时候,说明她已经具备了充足的内力和良好的外部环境;当一个行业已经觉悟到用文化作为载体进行内传沟通、外树形象的时候,更说明她已经发展、壮大,并且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和底蕴。光阴荏苒,贵州钢结构行业一路走来,承载太多的希望与梦想。我们不能说已经发展到最好,是因为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因此才有了被赋予丰富内涵的《贵州钢构》的应运而生。“展示行业形象,促进业务交流,传播行业文化,凝聚团队力量”的办刊宗旨,将使《贵州钢构》成为行业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和行业精神永不枯竭的动力与源泉。

《贵州钢构》在所有人的期待中,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在这块精神园地里,每一个人都可以播下希冀的种子,细心呵护,浇灌耕耘,采撷丰收的果实。我们需要倍加努力,用自己的激情与才智把这本期刊办得有特色、有风格、更有吸引力。我们有诚意也有信心全力以赴办出本刊的特色,希望它能成为政府与企业间上传下达、形成良好互动的桥梁和纽带,成为展示贵州钢结构行业崭新形象的窗口。同时这也是我们心灵休憩的一个驿站,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她将亲切地讲述你我的故事,真实地记录成长的足迹,敏锐地采集思想的火花。让我们在思考中品味生活,在奋斗中砥砺意志,在沟通中留下真诚,在交流中启迪智慧。

分享阳光,分担风雨;承载希望,超越梦想。《贵州钢构》每一个栏目都期待您投来关注的目光,展示卓越的才华,表达个性的思想,秀出真我的风采!她将因您的支持而成长,因您的关爱而美丽,因您的加盟而精彩!

白驹过隙,千帆竞渡;雏凤展翼,曙光在前。

【关于协会】

1、贵州省钢结构协会于   年   月   日正式挂牌成立。

2、贵州省钢结构协会发起会员名单:

姓名            职位               所属企业

万小华          会长              贵阳高新华仁钢构有限公司

谈年定       常务副会长        贵州筋工工程有限公司

杨人春       常务副会长        贵州惠水人春钢结构工程有限公司

吴树林       常务副会长        江西华仁石化机械有限公司

周振明       常务副会长        贵州雄基钢构有限公司

焦小平       常务副会长        贵州鼎利鸿钢结构有限公司

马军         常务副会长         贵州军达钢结构建设有限公司

王明         常务副会长         贵州恒业钢构物资有限公司

3、贵州省钢结构协会章程

4、贵州省钢结构协会会员(行业)自律公约

5、协会办公地点及内部剪影

6、协会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行业趋势】

钢结构行业现状

一、行业现状  

1.1 行业介绍及发展前景 

按国民经济增长的比例和社会对钢结构的市场需求计算,近两年,钢 

结构产量会以较快速度增长。2008年由于受到横扫全球的金融危机影响,我国 钢结构的产量与上年基本相同。2009年,我国的“节能减排”继续成为我国经 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工作,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国策,因而具有节能、环保 绿色优势的钢结构被市场看好。按照早先中国钢结构协会制定的《钢结构行 “十一五”发展规划建议书》显示,2010年钢结构产量将达2600万吨。但受下 游不断增长的需求因素影响,2600万吨年产量的预测必将被突破。根据目前掌 握的资料计算,2010年我国钢结构行业拟达3000万-4000万吨制造能力。现在 市场地域变化已经显现,北方市场随着奥运会的结束开始趋缓,长三角市场保 持平稳,广东市场呈发展态势。世博项目结束后,上海地区的重大项目投资将 减少,国家的重点项目将集中在环渤海经济区、珠江三角洲、长三角经济区及 北部湾等地区,企业的经营触角必须随着地域的变化而变化 

1 从我国钢材生产上看,越来越给钢结构建筑发展创造了非常好的物质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随着老钢厂的不断更新,新钢厂不断崛起,越来越多的 钢铁基地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成品钢材的品种越来越齐全,热轧H型钢、彩 色钢板、冷弯型钢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为钢结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其 他钢结构中型钢、及涂镀层钢板都有明显增长,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耐火、 耐候钢、超薄热轧H型钢等一批新型钢已开始在工程中应用,为钢结构发展创 造了条件。 

2 从设计、施工、钢结构工业化生产看,越来越多的标志性钢结构建筑,已经足够证明我国的钢结构建筑无论从设计到施工,还是从设计到钢结构构件的工业化生产加工,专业钢结构设计人员的素质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提高,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专业研究所、设计院、建筑施工单位、施工监理单位都在日臻成熟,专业性、技术性、规模化更加完善。 

随着钢结构建筑的遍地开花,我国各地分别建起了钢结构的标志性建筑,如:世界第三高度421米的上海金茂大厦,具有国际领先水平、高度279米的深圳赛格大厦,跨度1490米的润扬长江大桥,跨度550米的上海卢浦大桥,345米高的跨长江输电铁塔,以及首都国际机场,鸟巢国家体育中心,首钢钢结构厂房建筑群等等许多采用钢结构建筑体系的重要工程,标志着建筑钢结构正向高层重型和空间大跨度钢结构发展。 

 3 从钢结构应用范围看,我国的钢结构建筑正从高层重型和空间大跨度工业和公共建筑钢结构向住在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高层建筑的增多,我国钢结构发展十分迅速,钢结构住宅作为一种绿色环保建筑,已被建设部列为重点推广项目。其实,我国钢结构住宅起步很晚,只是改革开放后,从国外引进了一些低层和多层钢结构住宅,才使我们有了学习与借鉴的机会。1986年意大利钢铁公司和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合作介绍一种低层钢结构住宅建筑体系——Bsis,并在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院内建造一栋二层钢结构住宅样板房;1988年日本积水株式会社赠送上海同济大学二栋钢结构住宅(二层),建在同济新村中;90年代个别国外公司为推广其产品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多层钢结构办公、住宅楼。大规模研究开发、设计制造、施工安装钢结构住宅还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这说明了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势头良好。 

 4 钢结构作为绿色环保产品,与传统的混凝土结构相比较,具有自重轻、强度高、抗震性能好等优点。适合于活荷载占总荷载比例较小的结构,更适合与大跨度空间结构、高耸构筑物并适合在软土地基上建造。也符合环境保护与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国策,其综合经济效益越来越为各方投资者所认同,客观上将促使设计者和开发商们选择钢结构。也正是钢结构建筑的这些优点和实用性,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推广,并把钢结构住宅作为我国十五期间的重点推广项目。  5 钢结构的发展趋势表明,我国发展钢结构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这存在的巨大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及趋势,主要来源于: 

(1)我国自1996年开始钢产量超过一亿吨,居世界首位。1998年投产的轧制H型钢系列给钢结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2)高效的焊接工艺和新的焊接、切割设备的应用以及焊接材料的开发应用,都为发展钢结构工程创造了良好的技术条件。 

(3)1997年11月建设部发布的《中国建筑技术政策》中,明确提出发展建筑钢材、建筑钢结构和建筑钢结构施工工艺的具体要求,使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合理用钢”政策转变为“鼓励用钢”政策。将为促进钢结构的推广应用起到积极的作用。 

(4)钢结构行业将出现一批有特色有实力的专业设计院、研究所,年产量超过20万吨的大型钢结构制造厂,有几十家技术一流、设备先进的施工安装企业,上千家中小企业相互补充、协调发展,逐步形成较规范的竞争市场。     现在我国钢结构研究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有关规范和标准已出台,国内钢产量充足,为钢结构住宅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应及时把握其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国情,积极借鉴并吸纳国外成熟技术,注意各专业间的相互配合,促进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相信我国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前景是美好的。

钢结构企业竞争的现状分析

钢结构行业从20世纪80年代进入我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钢结构行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据相关文献记载,建国以后一段时间我们的钢产量很少。上个世纪50~60年代之间,我们国家实行的是节约用钢的政策。钢太少了,不能多用,要节约,要少用;到了上世纪80年代,我们钢的产量有了较大发展,这时候在我们建筑用钢上,提出了合理用钢的政策,不是节约用钢,是合理用钢;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今天,在全国提出的叫鼓励和发展建筑用钢。

钢结构行业发展初期,行业壁垒低、科技含量不高、利润可观,这直接导致一些作坊型企业迎头而上,低价竞争、盲目夸张,到头来得了些蝇头小利,企业竞争力却一点也没有提高,沾沾自喜、满足现状,一度使整个行业处在不正当竞争导致的恶性循环当中。如何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已经是个必须直接面对的问题。随着近几年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钢结构行业的竞争愈演愈烈,一场没有硝烟的市场争夺战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近年来,钢结构企业陷入一片“诸侯割据”、“外企抢摊”、上游“入侵”、下游“倒逼”声中,涌现出一批潮峰钢构,宝钢钢构、巴特勒等走“由精到强”的路线的代表性企业,其扩张步伐都相对比较缓慢。而东南网架、杭萧钢构、精工钢构则走的是“由大到强”的路线。

企业竞争的法则大体来说有三种:一、自然发生的竞争力量(如果在没有过度政府干预的情况下运行的话)将在几乎所有成熟市场中创造一个相同的市场结构——在某一个群体中,3个最主要的企业以多种方式在彼此之间展开竞争,它们提供许多范围广泛的相关产品和服务。换句话说,市场竞争的结果是,一个行业将会由占主要市场份额的三个领导公司掌控,其余则是一些锁定行业某一特定目标市场的“专家型公司”。钢构行业也不会例外。但是目前中国具有影响力的钢构企业却远在100家以上,离“3法则”中的“三个公司”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也就是说,市场成熟之后,90%以上的钢构企业都将难逃灭亡的厄运。

因此,结合以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建筑钢结构行业已经全面进入洗牌阶段,而且总体趋势上,建筑钢结构企业正在朝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快速扩张,朝“做大”的方向发展,其二是注重“练内功”,朝“做精”的方向发展。 

要做钢构行业潮头的行业领军人物,必须能够直面钢构市场群雄并起的现状,希望企业能够长期持续发展,就必须培养企业的抗风险能力以及全面增强企业自身的综合竞争力,以适应风云变幻的中国钢构市场。  

转载自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建筑钢结构网

【法规政策】

【会员风采】

【他山之石】

钢结构住宅是高远而现实的选择

藏钢于民实现战略多赢

中国钢铁企业联合会发布的钢企中报显示,上半年上市钢铁企业发生大面积亏损,净利润急剧收窄,进入8月下旬亏损程度进一步加剧。

有人认为,钢铁产能过剩、库存量过大影响后期钢铁行业的利润,也有人认为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经济的放缓,市场需求低迷。

从建筑用钢着手也许能找到出路。

国外建筑用钢量占钢产量的10%-30%,以中国年产7亿吨钢计算,10%就是7000万吨。但是,我国现在每年建筑用钢量才3000多万吨(不含钢筋)。而美国、日本这些钢结构建筑普及的国家,用钢量已经达到了钢产量的30%。造成这么大差距的原因之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对大量使用建筑结构用钢不重视,没有鼓励政策。如果把钢结构放到一个更多的产业链中间,我们会发现,它的上游是钢厂、下游是开发商和老百姓,钢结构处在最为关键的中间环节,而恰恰国家对于这个关键的环节长期以来一直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这也导致了钢结构企业至今没有形成太大的规模(和其他建筑行业巨头相比)。据协会统计,2011年排名行业前列的企业年产钢结构加工量79万吨,进入行业前30名的企业年产钢结构加工量14—50万吨,这在整个建筑业用钢的统计里是微不足道的。

今年4月财政部联合住建部出台了绿色建筑补贴政策,钢结构建筑位列其中,这对于钢铁行业来说是一个福音。因为我国目前仅保障房的建设量就十分巨大,以每平方米用钢30公斤—50公斤计算,那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如果用在商品房领域,那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随着我国钢结构住宅技术的日臻成熟,钢结构住宅大规模推广势在必行,钢铁企业应该重视并抓住这个机会。

钢铁是工业的血液,钢结构是国家的战略性资源。虽然当下中国钢铁严重过剩,但是从长远看还是短缺。我国的优质铁矿石资源相对匮乏,铁矿石主要依赖进口。从未来国家储蓄发展的角度考虑,藏钢于建筑,藏钢于民,应该是很好的途径。

节能减排大有潜力

我国的住宅施工多采取现场生产的方式,将建筑材料、设备运送建筑工地,进行现场作业,施工工序几十年不变。这种传统的生产方式由于企业的管理水平的差异和人员素质的差异,造成了现场材料浪费现象突出,现场管理粗放,水电浪费严重,垃圾排放处理不善。

据协会对部分房地产企业的调查,有50%以上的住宅开发项目工期得不到保证,没有按合同工期按期交工;有30%以上项目的造价突破合同造价,工期和成本的突破导致开发商投资成本的增加,最终这部分增加的造价也必然转嫁到消费者身上,这也是助推我国房价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大量的现场施工作业,由于现场控制、检验环节弱化,为劣质材料进入工地、现场的偷工减料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给工程质量埋下了看不见的隐患。

面临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走节能减排的绿色发展道路,根本是要转变传统施工生产方式。

然而,应当看到,当我们面临巨大的“节能减排”压力时,钢结构并没有因为所具有的“低碳环保”特性为社会所青睐,中国钢结构建筑的比例远远没有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这恰恰意味着中国的节能减排依然有很大的潜力可挖。随着我国对绿色建筑推广力度的加大,绿色建筑逐渐深入人心,但提到绿色建筑,人们并不会直接联想到钢结构,这意味着老百姓对钢结构知之甚少,普及钢结构知识,让老百姓接受钢结构住宅并且能够认知这种建筑是推广的关键,钢结构需要大步走进寻常百姓家。这意味着我们身边需要耸立起更多钢结构住宅,让社会感受到其综合效益,从而提升钢结构在绿色建筑中的地位。

现阶段,中国钢结构协会、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及各省市钢结构学会(协会)应协助各级政府,围绕钢结构行业的技术进步,对从事钢结构设计、制造、施工的企业提出更高要求。围绕杭萧钢构、宝钢钢构、北京赛博思、昆钢钢构、莱钢建设、马钢钢构等一批代表我国钢结构住宅先进水平的骨干企业,围绕武汉世纪家园、杭萧钢构职工公寓、云南校安钢结构等一批优质工程,开展行业间的技术交流,大力宣传和推广对钢结构重大科技成果、新材料、新技术及新颖结构的应用,最终推动我国建筑领域实现循环经济、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痛定思痛加强建筑抗震性能

2012年9月7日,云南省昭通市彝良县、贵州省毕节地区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交界5.7级地震,2011年3月10日,云南盈江5.8级地震,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

这些年来,震灾频发,建筑房屋抗震性能差是导致人员伤亡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而钢结构住宅建筑的抗震性在每次地震中得以验证,特别是在汶川地震中,以九州体育馆为代表的钢结构建筑成了灾民的避难所,钢结构以其特有的安全性呵护着人民的生命和财产。

进几年由中国钢结构协会组织部分国内钢结构企业技术和管理负责人、专家学者和行业研究人员赴欧美国家、韩国、日本开展钢结构住宅技术交流和考察活动。大家对上述国家政府和企业重视建筑安全、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和推广,追求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理念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众所周知,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日本钢结构住宅的发展有其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特别是上世纪,日本政府在每一次大地震灾害发生后,痛定思痛,都会修订法规,补充条款,提高建筑抗震标准。建筑商都会根据建筑受损程度和不同情况,专题进行研究和提出新的技术解决方案,持续不断的改进建筑的结构体系,重视对造成伤害案例的研究,技术成果立即得到国家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并进行推广和运用。这一点值得我国建筑企业很好的学习和借鉴。

生命安全是建筑的最高准则,站在国家和百姓整体利益的高度研发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钢结构产品,走中国钢结构住宅独创的技术创新之路,制定抗震和验收新的标准,注重建筑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体现科技节能、科技创造生活新追求,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中国钢结构协会秘书长刘万忠)


钢结构:彰显绿色建筑特征

提要:“钢结构建筑是实行建筑节能有代表性的项目,其具有显著的绿色建筑特点。“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将新创建3个以上的国家级住宅产业化基地、10个以上的国家康居示范工程,通过国家A级住宅性能认定的住宅小区超过20个。浙江省对发展绿色建筑的决心将会极大地推动钢结构行业的发展。

“钢结构建筑是实行建筑节能有代表性的项目,其具有显著的绿色建筑特点。”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会长、原建设部总工程师姚兵如是说。在钢结构领域,与姚兵持相同观点的专家不乏其人。

建筑节能已成共识

有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的建筑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建筑在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以上,建筑节能已迫在眉睫。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年新建建筑量最大的国家,每年有20亿平方米左右的新建建筑消耗着世界上40%左右的水泥和钢材。据悉,欧美国家(地区)建筑的平均寿命在80年以上,而我国建筑的平均寿命只有50年。在如火如荼的建设潮中,“短命建筑”层出不穷,大量的“青壮年”建筑被迫“英年早逝”。人们在炫耀GDP的同时没有意识到越来越多的建筑垃圾给社会、给子孙后代所留下的灾难。

可喜的是,发展绿色建筑已经明确写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中。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扩大技改专项资金规模,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节能减排的关键是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减少污染。要抓紧制定出台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工作方案,加快理顺能源价格体系。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突出抓好工业、交通、建筑、公共机构、居民生活等重点领域和千家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减排,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

2011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要求,建筑产品施工过程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钢结构工程比例增加;新建工程的工程设计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要达到100%,新建工程的建筑施工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要求。规划要求提高建筑构配件的工业化制造水平,促进结构构件集成化、模块化生产;鼓励和推动新建保障性住房和商品住宅菜单式全装修交房。相关政策的出台已充分表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建筑节能方面的决心。

钢结构与绿色建筑

欧洲称绿色建筑为生态建筑或可持续建筑。美国称之为绿色建筑。中国给绿色建筑的定义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沈祖炎说:“我国建筑行业近年来一直是能源、材料、水和其他资源的使用‘大户’,发展推广应用钢结构完全符合国家着力提倡建立节约型社会的倡议,符合当前国家对建筑业提出的可持续化发展的要求。”沈祖炎为钢结构建筑总结出“轻、快、好、省”的四大特性。轻——钢结构建筑具有轻质高强性。钢结构住宅的重量是钢筋混凝土住宅的50%左右,使用面积比钢筋凝土住宅提高4%左右。快——钢结构建筑的工业化程度高,工期短。在同等条件下,钢结构与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工期相比,钢结构仅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1/3~1/2。好——钢结构材性好,可靠性高。在国内外的历次地震中,钢结构是损坏最轻的结构,已被公认为是抗震设防地区特别是强震区的最合适结构。省——单纯从目前材料的价格上看,钢结构比混凝土结构的造价要高,但钢结构比混凝土结构建设速度要快50%左右,这会节省很多时间成本,而且房屋整体重量也比混凝土结构轻50%以上,这样基础处理、运输量的成本都会下降。建造房屋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设计、制造、运输、安装、维修和管理等诸多环节,因此,从整体上看,钢结构更“省”。此外,钢材具有可回收再利用的特点,相对于目前普遍使用的其他建筑材料,其最有利于节能、节材、节水和节地。沈祖炎对钢结构建筑简明扼要的总结,与绿色建筑的特征是那么地吻合。

浙江省钢结构行业协会会长、汉嘉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方鸿强结合钢结构的特点,以绿色建筑为主题,提出了“零资源、零能耗、零排放、零污染、零工地、零距离”的建筑设计理念,并将此运用在目前国内在建的最大的钢结构住宅小区——万郡大都城住宅项目中。作为万郡大都城住宅项目的设计总负责人,方鸿强非常看好钢结构建筑走产业化之路。在万郡大都城住宅项目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方鸿强充分发挥钢结构建筑体系的套型结构可适度改变、非承重部件可更换和钢材可回收再利用的三大优势,按照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以“六个零”为设计标准,建立从规划、设计、建造、使用和拆除的建筑全生命周期开发与建设的全新模式,设计和建造新一代满足工业化、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的现代化钢结构住宅建筑产品。万郡大都城的模式为加快住宅产业化进程、改变传统住宅的生产方式、推进节能降耗和绿色低碳的环保建筑起到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政策为绿色建筑护航

据方鸿强介绍,2011年8月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已率先颁发了《关于积极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的总体目标是争取到2015年,全社会绿色节能意识明显增强,在全国率先基本形成绿色建筑发展体系,实现从节能建筑到绿色建筑的跨越式发展。建筑材料循环利用范围和比例进一步扩大,新建建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总消耗比现有水平下降10%。住宅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住宅产业化项目建筑面积占当年竣工住宅建筑总面积的比例达到35%以上。

“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将新创建3个以上的国家级住宅产业化基地、10个以上的国家康居示范工程,通过国家A级住宅性能认定的住宅小区超过20个。在住宅产业化方面,浙江省将以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为重点,加快住宅产业化模式的推广和普及,提高住宅产业科技化、集约化发展水平。

为保证目标的顺利进行,浙江省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投入、落实扶持政策、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技术支撑、加强宣传引导”六项保障措施,要求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发展绿色建筑的投入,逐步增加建筑节能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新建建筑绿色提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建设科技创新、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项目。对经过建筑能效测评获得低能耗建筑节能标志的节能建筑项目和绿色建筑,以及国家康居示范工程、获国家A级住宅性能认定标志的建筑,凡符合企业所得税法有关规定的,实行企业所得税优惠。对国家、省确定的住宅产业化示范项目和星级绿色建筑项目,给予建筑面积奖励、税费减免等扶持。大力推广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绿色建筑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着力提高绿色建筑技术含量。浙江省对发展绿色建筑的决心将会极大地推动钢结构行业的发展。(中国建设报作者:宋京平)


论机械制造业加工第一线员工的管理

罗成林

[摘要]在重庆,因机械制造加工业很多,在这些企业中,第一线生产加工员工构成了这些企业人员的主体。他们由于人员众多,而且员工素质参差不齐,所以管理起来也相当困难,我以我所在的一个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经历,从如何来管理好这些一线员工,谈一些自己所实施的一些方法,发表自己单独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机械制造  加工第一线员工  管理 

重庆是一个较老的工业城市,所以机械制造业比较发达,而且发展也很快,大大小小的企业很多。尤其因在摩托车生产方面的龙头地位,使得其配套厂家也是数不胜数。在这些机械制造为主的企业中,有一群庞大的一线加工队伍,他们形成了机械制造业的人力资源基础,也是整个摩托车行业的主力军。在这些企业中,尤其以私人企业为主。在私人企业管理体系构建的问题上,这些企业为了节约管理成本,大大控制了管理人员的数量,从而使第一线加工生产员工的数量在企业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在生产线上为企业创造了最直接的生产效益,是企业不可缺少的部分。这一部分第一线生产员工的现状调查如下: 

1)人员庞大:如前面我所述,众观许多私人企业,在管理人员数量控制得比较紧的情况下,第一线生产员工的数量占企业总人数的比例都是很大的,如我所在的公司,全公司共有600人左右,而管理人员只有70个左右,第一线加工员工占到了百分之88.33%。一般的企业少则几十人,多则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也不在少数,人员庞大,导致了企业在管理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因涉及面较广,使管理难度增加。 

2)这部分人素质普遍不高,而且参差不齐。许多私人企业在招聘一线员工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具体工序对每一个人的素质的要求,特别是在现在劳动力普遍就业机会增多的情况下,以及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使得人员择业范围很大。因为机械制造业与第三产业相比较,具有很多限制因素,例如工作环境较差、企业所处地理位置离城市中心较偏远、相关生活配套设施较落后(或没有及时跟进)等等,都造成了机械制造业招工难的问题。是人就用的观念,在这种行业比较普遍,导致了所招的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无论从技能掌握、个人素质、身体素质等 方面来看,都是如此。在2010年10月至12月时,我所在的公司将人员的年龄要求一度放宽到了45岁以下,这在以前是没有的,辜且不论这些人员的道德素质,单是身体素质就有所下降。另外,年龄在20岁左右的年轻人,思想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他们在工作之外的时间不能合理安排,特别是现在突出的一个问题:网络对他们的影响,让他们上班时的精力有所不足;这一部分人,还有就是生活经验方面不足,看问题比较简单,认识事情的实质有一定的差别,做事也比较莽撞,从而在人际关系、生活习性、做事方式方法会有失公正。人员素质的参差不齐,加大了管理的难度。在管理方式方法上,就应该多样化,这就要求管理人员的素质较高,否则工作起来压力会很大。 

3)人员流动性强。因在重庆机械制造业众多,造成的就业机会也很多,而且这些企业的加工流程和生产工艺基本上有许多的共通之处,甚至所用的设备也是大同小异,熟悉起来也很快,造成了这些人员的适应起来很强,流动起来也很快。因为他不用在熟练程度上下功夫,他本身就是近乎于熟练的工人,这样,他们的试用期就会很短,不用耗时间在试用期方面,这样也加速了他们流动的可能性。从事机械加工行业的人很多,关系也就很复杂,员工联系也是很比较密切的。如我们公司有新人来时,经常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一起来。年轻人易受外在环境的影响,比如听到哪个同学、朋友讲哪个公司好,他们就有跃跃欲试的心理,可是同学、朋友这些来自于主观的或是片面的看法并不能客观地反应一个企业的真实现状,使得他们到新企业后,如果因为所要求的薪酬、福利等没有达到期望值的话,他们又会离开,从而给企业管理上带来人员缺失的压力,久而久之,就形成一个不良循环。 

针对以上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对于机械加工行业来说,如何管理好加工一线的员工,就将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对症下药,才能实施好对他们的管理,具体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充分利用基层管理的作用:针对人员庞大的问题,中层管理者就必须从下一级开始,层层分好任务,把好关。由于一手抓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我们就必须采取将庞大的人员细分,进行分类分层管理,例如基层管理方面有班组长,可以对每班人员进行管理,另外,还有工段长,对每一工段进行管理,这样,多人来管理,多个方面来管。针对一个加工单位来说,有时还有副车间主管,分管不同的事务,这样,齐头并进,会收到好的效果。另外,因为基层管理者天天都和员工在一起,感情也会深一些,有什么问题不一定都得由管理者自己来决定,小的问题他们能够解决就直接解决,用不着那么多的繁锁程序,灵活运用赋于他们的权力,这也是管理理论上面的一个分权与集权的运用吧。 

二、积极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增大企业的凝聚力,让员工能感觉到企业是个家:从这一点来讲,现在的私人企业与原来的国有或集体企业有很大的区别,原来的国有或集体企业发展目标是对社会的贡献、解决就力问题等,其相应的生活设施也较全,例如:食宿、医疗、甚至幼稚园等都有,解决了员工的后顾之忧,而现在私营企业多数以实现最大化利润为最终目标,其它就考虑得较少。这样,员工就有一些实际问题,如夫妻分居两地、子女上学等,这些中小型私人企业根本就不能为他们考虑这些问题,可是这些实际问题却又是这一人群不可回避的问题。要稳定员工队伍,就必须要解决好员工的后顾之忧,否则,员工根本就不能安心工作。我所在公司就向单职工发出邀请,请他们的配偶到我们公司上班,实现双职工化,这一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而且在一次党组织活动中,还专门做了一期主题,双职工之间的相互促进和相互关心都让工作开展起来效果明显。另外,企业同时也给员工一些优惠政策,例如,进行住房补贴,误餐补贴等相关的生活补贴,减小了员工的生活压力,有些企业还主动与附近的学校联系,解决工人子女上学问题。除此之外,企业经常举行一些业余活动,如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其花费成本不大,却能起到一定的效果。这些活动的举行,不仅将工人枯燥的工作进行了有益的调节,而且还让员工在比赛中有了工作之外的联系,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更有利于日后工作的开展。 

三、在每一工段或每一工序中找到好的带头人,从而带动整个生产线的生产。在每一工段中或某一工序中,必须找到一个能积极肯干而且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经常进行口头表扬或通过他来带动其它相关工位或工序的人,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在选人安排时,必须长远地考虑,以此适应企业的发展。员工之中,毕竟找钱为第一目的,调皮的毕竟还是少数,只是做久了,对某一工位会出现厌烦心理,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就只有通过相应工位的人的带动来达到目的,因为要让他相信,他不做,会有人做的。这种方法很凑效,因为员工之间本身就走得近,相互间的信任来说是比较可信的,彼此之间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不小的影响,所以让他们彼此之间来带动,效果会很明显。例如我所在的公司中,一个车间的一个工序,其中有位员工做事就特别积极,另外有两个员工上班却不是那么积极,有两次我就叫积极的那个员工把他们的任务做了一些,一次两次后,不积极的两个员工就有意见了,因为每天比别人少十多块的工资,对他们来说,也是很看得到区别的,一个月下来,不就是几百块了吗,所以不积极的人后来就按时来上班,任务都是平均做,这就是很明显的效果。另外,我所管理的车间每一个月都会评先进,在技能掌握、实物质量、工作态度、生产环境维护等方面做得好的员工就会榜上有名,并进行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奖励,这样一来,员工就有了积极性,而且还会互相比较,查漏补缺,会收到不错的效果。 

四、客观理解与分析第一线员工的诉求,并要求做到每件事能明确落实到实处。人员多,那么意见也会多,在管理一线员工时,一定要尊重他们所提出来的任何一个意见,并要能落到实处,这样才能让他们感觉到我们是尊重他们的。我在处理类似的问题时,通常都是先去做全面的调查,需要班组长配合的,要配合;不仅要向班组长了解具体的情况,还应该向相关的员工了解,这样才能全面得看待问题,才能把问题意见处理得更恰当,更有说服力,才能让他们更服从。但是,大的处事原则始终还是不应该变的,这样,只是在小的问题时进行一些偏颇,既考虑到了企业的利益,也考虑到了员工的利益,双方利益兼顾,就更好了。 

当然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还会有更多的问题出现,不过,只要管理者能权衡利弊,顾全大局,又能照顾到第一线员工的情绪,及时了解员工之中存在的问题,我相信,对于这部分一线员工来说,管理起来也不是很难的。希望能通过不断的改进,不断的理解,能将第一线加工员工管理得更好!

本文网址:http://www.gzsgjgxh.cn/news/435.html

相关标签:产品分类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最近浏览:

在线客服
分享 一键分享
欢迎给我们留言
请在此输入留言内容,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姓名
联系人
电话
座机/手机号码
邮箱
邮箱
地址
地址